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人为本教育实践纪实
“高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灯塔,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担负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自然科学的教育,更要加大社会科学的灌输力度。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来雕凿学生的心灵,使之文理兼容,良性发展,实现互动双赢……”
金秋时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旭善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30年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智力优势,以产学研为手段锻造核心竞争力,用特色品牌提升影响力,树立“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办学理念,成功实现了三大标志性跨越:从最初的军校、中专学校,到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再到今天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以人为本——打造智力新优势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人。关键在人。根本还在人。”院长袁洪志一语破的。他认为,在高职院校云集、竞争激烈的今天,注重科研开发,打造智力优势,已成为高职铸就核心竞争力、在同行中以优势胜出的一柄利剑。因此。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工作地位,使教师通过知识、技术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成为“智能型”的技术和工艺“大师”,从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广纳英才建设“智囊库”。学院领导认为,建设一支品质优秀、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水平高、能力强的科研骨干队伍。是搞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多年来,在打造师资、科研两支队伍中,学院始终坚持建设“同步走”,规划“一盘棋”,在谋求合力中创造竞争力。
筑巢引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学院地处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由于环境、条件。待遇等“先天不足”,给人才引进和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打破这一多年束缚学院发展的瓶颈。学院坚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銮,海纳万川矩人寸,不拘一格用人才,举全院之力,设立“人才特区”和“科研绿色通道”,大力营造靠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成为众人追捧的“香饽饽”。
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很快赢得全院师生的认可并形成共识。2000年2月,构造人才第一方阵的红头文件——《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应运而生。文件像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一大批有志于从事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慕名请缨,积极投身学院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当年,学院引进教授及教授级高工2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目前全院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职教师44人,其中教授4人,占11%;副教授13人,占30%;讲9币13人,占30%;具有硕博学位17人。占38.6%。近几年来,学院加大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引进的力度,共引进具有硕士学位人才11人,教授1人。
深层培训打造“成长扶梯”。让老教师乐于传递接力棒。为新教师建造成长扶梯,学院专门成立了师资培训中心,对教师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训,将教师礼仪、教案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资料、高职理论等作为青年教师和现场引进入员必训内容。同时率先实行导师制,对参培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专业能力指导。教师的培训成绩作为评讲师和转评教师职称的基本依据。在教师梯队建设中,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群体帮助,使其迅速提高水平。该院每年都安排十几名教师到国外研修。安排40名专业教师做访问工程师、到企业挂职或脱产进行应用课题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文教师有5人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教授,2人被评为院学科带头人。学院先后有近百名干部、教师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实现“境外换脑”。
不惜重金搭建科研平台。有再好的人才,离开了资金,教学科研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院党委多次向科研人员立下“军令状”:再苦再难,也绝不让科研资金断档!
向科研大开绿灯.学院不惜重金投入,一切为之让路。近几年,学院每年都安排近百万元科研专项 经费,并投入至少500万元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室。先后投资建设了建筑技术实训中心、空调测试中心、建筑装饰艺术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学院承建了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项目——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达到了较高的科研水准。如今,学院承建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已跻身国家级实训基地方阵。
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有得力的组织保证。为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保证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学院不断加强科研组织建设,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科技产业处和高教研究所,对科研、教研总把关。同时,组建了科技产业党总支,加强党对人才、科研工作的领导。各系都配备了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科研工作,具体负责各个试(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管理。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努力践行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学院还制定了《“十 一五”科研工作规划》,明确了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学院专门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科技工作者评比考核办法》等十余项科研管理文件,使学院科研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健全的机制体制、得力的组织保证。催生了全院广大教师投身科研的强大动力,也为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积淀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积极营造了想干的就有机会、能干的就有舞台、干好的就有地位”的事业发展氛围。使培养“双师型”教师有了科技支撑。确保了专业建设和学院定位的正确方向和精准入轨。
校企合璧——锻造核心竞争力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领导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是根本,产业是纽带,科研是动力。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要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高职院校,唯一的路径就是办学出特色、科研上水平、服务社会见实效,走产学研合作新路。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学校的发展植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沃土中,实现学校与周边环境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与共赢,人才质量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科研与教学同频共振、相得益彰。通过对项目的研究,让教师获取新信息、新发明、新成果,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师由经验型、继承型转变为创新型和学习型。学生通过接受
新知识、新方法形成新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通过承担教育部《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教研骨干。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另外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部级精品课程7门,精品教材5部。
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虽有区域、资源及信息较少等劣势,但同时又有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巨大空间和市场潜力。为此,学院确定了队伍、专业和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着力抓好科研、专业和队伍建设,让有限的科研力量进发出无限的张力。
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 专业。科研开发能力的大力提升,拉动了学院产业的发展。学院依托部分专业建成4大校办产业,年产值 超千万元,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2005年4月,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中南集团、龙信集团、南京三建、徐州一建、涟水职教中心等近百家建筑类企业和学校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旨在创新职教体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集团内部形成科学研究与开发一体.构建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链,以形成规模优势。根据框架协定,每年进行一次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自2002年以来,院级以上立项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6项,累计资助经费近200万元.获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29篇。
锤炼特色——
扩大品牌影响力
以高层次学术交流扩大影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缺乏优势。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2001年学院制定了《学术交流活动资助与管理办法》,文件中规定,邀请院外专家将给予200—2000元的资助,院内教师给予200元资助。鼓励支持各院系部举办学术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多年来,学院及各系部多次邀请主管部门的领导、国内外专家来院举办学术讲座,许多教师也被邀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学校的专业话语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扩大学院在省内外同类院校的学术影响,保持学术渠道的畅通,是该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一贯主张。学院成功举办了“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成立大会”、“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现代建筑与艺术研讨会”、“人文素质教育论坛”、“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等一系列学术会议和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百余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近百名干部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了19名客座教授,保证了每月都有2次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讲座。这些都为学院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现在多数专业教师都参加了1个学会或协会,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有了新平台。
以特色人才赢得良好口碑。学院通过强内力、练内功,切实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实行一学期三学期工学交替模式,打造高职高专过硬品牌。利用媒体、学术和公益活动等途径和机会.向社会和公众宣传学院的优势,增强学院的知名度,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与企事业单位共享资源,依托其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订单招生_,'和“订单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为建筑和煤炭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并利用企业这个社会大舞台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院除了实施培养过程控制,保证输出高质量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外,还加强就业指导和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向人才需求单位和学生提供所需就业信息和资源,增强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透明度和畅通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一举双赢。30年来,学院近4万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广袤的社会大舞台,放飞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培养‘订单学生’,更要量身定做,让学生告别独木桥,走上立交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用之才。”王旭善用辩证的观点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未来一发展高起点定位。他指出,随着改革 的加快、产业的升级、观念的变迁,高职高专院校不能仅仅满足于拿大把的计划和订单,让自己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远远不够,必须从长远 发展的角度造就他们深厚的人文底 蕴和理论积淀,使学生走出校门既 “一拉就响”又“经久耐用”,这样才 能永立不败之地,赢得竞争的席位, 让学生走出校门便成为社会抢手的“香饽饽”,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和代表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经30年砥砺与积淀、创新与变革、探索与实践,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制度创听为保障、途径创新为核心的全新 教育教学理念,并致力打造创新型;学习组织.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韵“叠加”上做文章,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
方桐清 金燕博
书记信箱:sjxx@jsviat.edu.cn
院长信箱:yzxx@jsviat.edu.cn【微信】
【微博】
【校报】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版权所有:百盈体育·有限责任公司
| |